通威股份入局颗粒硅?光伏圈多晶硅技术路线或迎新变局
2025年2月20日,光伏多晶硅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进军颗粒硅的消息在业界引发热议。
记者注意到,该事件主要起源于《乐山日报》2月7日刊登的《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示》显示,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项目将新增高纯晶硅产能2万吨/年,其中棒状高纯晶硅1万吨/年,高纯粒状硅1万吨/年。
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为通威股份旗下永祥股份的子公司。对此,业内纷纷猜测通威股份新增投资的粒状硅即为颗粒硅。
2025年2月21日,通威股份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高纯晶硅领域具备成熟的工艺技术积累和规模化优势。基于棒状硅技术和产品的长期主流路线,不断探索创新和持续优化升级,严格遵循科学化、精细化原则,动态平衡技术适配性与经济性。另外,该粒状硅项目为配套增强棒状硅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核心工艺、关键参数及品质管控体系已形成独立技术路径,与行业其他技术方案存在实质差异。
通威股份方面还强调:“出于知识产权保护及商业机密考虑,具体信息暂不对外披露。但需要明确的是,公司布局粒状硅技术是为进一步夯实光伏上游材料的竞争壁垒,通过工艺互补优化成本结构,为产业链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组合。”
外界对于通威股份的投资选择反应强烈,这背后有其内在的行业逻辑。
目前,多晶硅的制备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流化床法。基于这两种不同技术路线,可分别制备出形似棒状或颗粒状的多晶硅,即棒状硅和颗粒硅。
过去几十年里,改良西门子法一直被认定为制备多晶硅的主流技术。通威股份、大全能源(688303.SH)、亚洲硅业以及曾经的协鑫科技(03800.HK)等头部企业均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2020年,由该技术路线生产的多晶硅占据了97.2%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2020年下半年,在多晶硅紧缺和价格飙涨的市场环境下,协鑫科技宣布大张旗鼓地发力颗粒硅,并开启产能扩张。
协鑫集团方面曾在2021年告诉记者:“改良西门子棒状硅我们也做,但绝对不会再扩量。”时至如今,协鑫科技已经宣布彻底退出西门子法多晶硅的投资,将全力专注颗粒硅的发展。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2023—2024年)》显示,颗粒硅市场占比已有所上涨,达到17.3%,棒状硅占82.7%。对比2020年数据,不同形态的多晶硅市场份额已然发生变化。
在多晶硅市场竞争中,颗粒硅广受关注。这既得益于其自身的优势,也与其对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业内看来,相比棒状硅,颗粒硅的显著优势便是成本。协鑫科技相关公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公司颗粒硅产量7.09万吨,销量7.46万吨,含研发费用现金成本28.17元/公斤,较三季度的33.18元/公斤再次大幅降低15%。而大全能源披露的2024年三季度多晶硅单位现金成本为38.93元/公斤。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最新数据显示,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90万—4.6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而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80万—4.1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90万元/吨。
至于颗粒硅能否颠覆多晶硅市场,业界看法不一。看好颗粒硅的一方认为,颗粒硅并非改良西门子的补充,而是替代,未来市场前景广阔。而看好棒状硅的一方则认为,颗粒硅是很好的补充,但不会影响基本格局,不存在颠覆效应。